家庭本該是一個溫暖的港灣,但由于工作中已經消耗完自己的激情和精力,下班后與家人交流可能變得更像是一種負擔。83.1%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“下班沉默癥”。你有“下班沉默癥”嗎?
記者追訪
上班時侃侃而談妙語連珠,下班后卻疲憊不堪,連一句話都不愿多說;酒桌上笑容滿面,家庭聚會就面無表情;掙工錢時鉚足了勁,家務活卻愛理不理……這些癥狀,被稱為“下班沉默癥”。近日,本報官方微博對此調查,結果顯示,八成的網友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“下班沉默癥”。其中,三成認為自己有“下班沉默癥”,五成認為自己“有一些”。而高達七成的網友直言身邊存在“下班沉默癥”的人。信息源:免費招聘網_www.rcxx.com_淘才招聘網
對此,網友們態(tài)度不一。網友“@愛你一生”表示,如今的社會生活節(jié)奏普遍加快,多數職場人下班后卸下了工作中的角色,這是釋放壓力、調整精神狀態(tài)的正常過程,不用大驚小怪。信息源:免費人才網_www.rcxx.com_淘才招聘網
而網友“@小靜”則認為,這只是性格使然。有人本來就內向,但出于工作的需要,在職場中刻意要求自己表現(xiàn)活躍,下班自然就回歸“本色”。
也有網友認為,“下班沉默癥”可能是一種“故意沉默”,在夫妻間比較常見。但當夫妻間有矛盾時,“工作勞累”往往成為躲避爭吵或避免正面交談、甚至冷戰(zhàn)的“借口”。
網友“征程似歌”則建議,應該正確看待自己在單位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與任務,踩好工作與生活的“平衡木”。
短評:
劉因明(山東市民):認識到“下班沉默癥”的含義,才能夠正視這種危害。一個簡單的道理,在國外人們應對壓力的方式是動態(tài)的,比如跑步、參加社交互動,很積極陽光。相比之下靜態(tài)的解壓則負面性很強。因此,作為個人應該意識到要尋找健康的生活方式,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。對于企業(yè)來說,內部壓力大,“下班沉默癥”患者多,那就要在勞動權益保護上多做文章,給員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。
劉昌海(河北教師):對于所謂的“下班沉默癥”,我們沒有必要過度解讀。其實在家庭當中,沉默也是一種交流。只要家庭成員之間足夠了解,一個眼神,一個動作,都可以知道對方的所思所想。如果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異常,完全可以聽之任之。在那個只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靜靜地休息,以修復白天體力和腦力的透支,這也是人生的需要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很多夫妻之間,一方回到家不想說話并不是得了“下班沉默癥”,而是感情出了問題。
信息源:免費發(fā)布招聘信息_www.rcxx.com_免費招聘網